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回复: 0

“时空絮语”手风琴与多姆拉琴二重奏音乐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鼓浪屿这座被海风与琴声浸润的琴岛,百年老别墅的拱窗还残留着肖邦夜曲的余韵,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音乐对话即将在此展开。6月28日晚,俄罗斯演奏家娜塔莎・百里克与威兰德米尔・百里克将携多姆拉琴与手风琴登陆鼓浪屿,在鹭江夜色中编织一幅独具特色的听觉画卷。

这场演出不仅是两种乐器的相遇,更是俄罗斯民谣灵魂与鼓浪屿海洋气质的奇妙碰撞。

你准备好开启这场音乐奇遇了吗?


曲目单

歌剧《奥利姆皮亚》选段

i   快板

ii  行板

iii 快板

作曲:维瓦尔第


《g小调柔板》

作曲:加托莫

《d小调托卡塔》BWV565

作曲:巴赫

《D大调交响组曲》BWV1068

作曲:巴赫


歌剧《异邦恋情》选段

铃鼓舞曲

小步舞曲

《和平之舞-野蛮之舞》

作曲:拉莫


《农场中》

作曲:柴可夫斯基

《闲聊波尔卡》

作曲:施特劳斯

《查尔达什》

作曲:蒙蒂

《拉斯布哈》

作曲:格雷丁

《小贩》俄罗斯民歌

作曲:迪泰尔

《芬兰波尔卡》

作曲:恰德

《变奏曲》乌克兰民歌

作曲:弗拉索夫

《白桦林》

作曲:叶蓓

《娱乐家》

作曲:乔普林

《激情探戈》

作曲:皮亚佐拉

《帕兰朵》

作曲:詹金斯

《缇可缇可》

作曲:阿布勒

《瑟塔基舞》电影《希腊人佐巴》插曲

作曲:狄奥多拉齐斯

(曲目与顺序以现场演出为准)

  【跨越欧亚的音乐伴侣:演奏家与乐器传奇】


这位从阿斯特拉罕音乐学院走出的艺术家,用四十年光阴重塑了俄罗斯传统乐器多姆拉琴的现代生命力。当她指尖的拨片划过琴弦,多姆拉琴那如月光般清澈又厚重的音色,仿佛能穿透时空,将伏尔加河畔的歌谣带到鼓浪屿的海边。

多姆拉琴演奏家:

娜塔莎・百里克

娜塔莎·百里克是一位优秀的多姆拉琴演奏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音乐诠释而闻名。她通过演奏俄罗斯传统乐器多姆拉琴,赋予了这一民族乐器新的艺术生命力。娜塔莎于1983年在阿斯特拉罕音乐学院师从诺斯科夫教授,获得多姆拉琴硕士学位,随后于1987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她的职业生涯包括多场独奏音乐会演出,并曾担任阿斯特拉罕交响乐团的首席。1993年,她成为纳塔贝内三重奏的永久成员。

自1998年起,娜塔莎与丈夫威兰德米尔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法国、希腊和芬兰等国巡回演出。2000年5月,她担任第五届曼陀林大赛的荣誉主席,并从2001年起成为曼陀林艺术节的永久评委。2005年,她受邀担任第43届克罗地亚音乐舞蹈大赛的评委。此外,娜塔莎自1999年起在米克威客音乐学院教授吉他和坦姆布里扎琴,2001年起在立捷卡音乐学院担任曼陀林教授。









他既能驾驭巴赫赋格的复杂结构,又能在探戈音乐中释放即兴的激情。他的手风琴如同流动的和声织体,为多姆拉琴的旋律注入丰富的色彩层次,在鼓浪屿的夜空中化作最动人的和声。



图片
手风琴演奏家:

威兰德米尔・百里克

威兰德米尔·百里克,1958年出生于乌克兰,1986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荣获包括1981年沃格特兰音乐日大赛冠军在内的诸多奖项。自1977年起,威兰德米尔开始了他的独奏生涯,足迹遍布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

威兰德米尔还组建了多个手风琴组合,其中最著名的是1993年在俄罗斯成立的纳塔贝内三重奏,该乐团曾获得法国大奖赛和意大利卡斯特费达多大赛的一等奖。1999年,乐团的首张专辑由德国唱片公司发行,并获得古典音乐权威杂志《穆西克》的年度专辑奖。

百里克乐队近年来在音乐舞台上十分活跃,开展了诸多重要演出活动。同时,也积极参与多个国际音乐节。2022 年,在克罗地亚 Novi Vinodolski 举办的国际古典音乐节上,他们演奏 V. Gridin 的《Rassipuha》,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巴扬和多姆拉的独特魅力。在奥帕提亚古典音乐与歌剧节(克罗地亚 Opatija)的 Vila Angiolina 举办的音乐节中,Duo Balyk 的精彩表演深受观众喜爱,成为音乐节的艺术高光时刻。



这场跨越万里的音乐之旅即将启程。无论是巴洛克的典雅、俄罗斯民谣的深沉、还是探戈与桑巴的热情,都将在多姆拉琴与手风琴的对话中焕发新生。6月28日晚,带上你对音乐的期待,来鼓浪屿赴一场艺术之约。每一个音符都将与海浪、星光和百年琴岛的灵魂共振,成为这个夏夜最独特的记忆。









图片
音乐的知识又增长了


多姆拉琴是俄罗斯的传统民族乐器,外形与演奏方式类似于中国的月琴,但其音色更为丰富,表现力更为出众。多姆拉琴在俄罗斯乐队中占据重要地位,类似于西方管弦乐团中的小提琴。琴身呈圆形,背板凸起,起源于印度的长颈弹拨乐器坦布拉。它通常有三根或四根弦,有四种不同音域的型号,使用拨片演奏。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使其成为俄罗斯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曲目

赏析

歌剧《奥利姆皮亚》选段

维瓦尔第在这段选段中,以音乐元素构建了完整的戏剧叙事逻辑:快板如冲突爆发,行板如内心独白,末乐章则如矛盾解决后的狂欢。这种“快-慢-快”的结构不仅是巴洛克器乐套曲的典型范式,更暗合歌剧情节的起承转合——旋律动机的重复如同角色台词的叙述,离调如同情感的波折,复调织体的竞奏则如同舞台上多角色的对话交锋。即便剥离乐器演绎的具象化表达,这段音乐本身仍以其纯粹的音响逻辑,在三百年后依然能唤起听众对巴洛克歌剧舞台的想象。



《拉斯布哈》

格雷丁在这首作品当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声音密码:以五声音阶致敬东方音乐传统,用音簇技法解构调性体系,借不规则节奏重构民间舞蹈韵律。这种创作手法恰似将俄罗斯套娃的层层嵌套转化为声音维度的拓扑结构——表面是先锋实验的音响外壳,内核却始终跳动着民族音乐的灵魂。当乐曲在低音区的长音中结束时,听众感受到的不仅是音乐的现代化体验,更是西伯利亚雪原上千年未变的寂静与神秘。这种传统基因与现代语汇的共生,正是《拉斯布哈》最深刻的艺术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Kulangsu

GMT+8, 2025-7-16 08:49 , Processed in 0.0353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iKulangsu!

Copyright © 2012-2025 iKulangsu Networki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